1.厄勒海峽大橋(Oresund Bridge),亦譯作“厄爾松海峽大橋”,由西側(cè)的海底隧道、中間的人工島和跨海大橋三部分組成。此橋由丹麥、瑞典兩國合資興建,橫穿厄勒海峽,連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馬爾默的一條交通線,全長16公里,是全球第十大橋
2.常綠岬浮橋這座浮橋完工于1966年,跨越華盛頓湖,連接西雅圖和麥地那,全長1.4英里(約2.3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浮橋。華盛頓湖最深的地方有200英尺(61米),在上世紀60年代,還沒有技術(shù)在這么深的湖上建造吊橋。用水下壓重錨定的混凝土浮橋是最佳方案。40多年里,浮橋承受了強風的襲擊、駁船的撞擊。經(jīng)年損壞加上面對地震不堪一擊,華盛頓交通部已計劃修建新橋取而代之
3.1998年4月5日,世界上目前最長的吊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正式通車。大橋坐落在日本神戶市與淡路島之間(東經(jīng)134度59分,北緯34度36分),全長3911米,主橋墩跨度1991米。兩座主橋墩海拔297米,基礎(chǔ)直徑80米,水中部分高60米。兩條主鋼纜每條約4000米,直徑1.12米,由290根細鋼纜組成,重約5萬噸。大橋于1988年5月動工。1998年3月竣工。 明石海峽大橋首次采用1800MP級超高強鋼絲,使主纜直徑縮小并簡化了連接構(gòu)造,首創(chuàng)懸索橋主纜,這也是第一座用頂推法施工的跨谷斜拉橋,由著名的法國埃菲爾集團公司承建。
4.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 Australia),從“懷胎”到“出世”,前后花費100多年。在經(jīng)過了40多年的醞釀之后,1857年,悉尼工程師彼得·翰德遜繪成了第一張設(shè)計圖,其后經(jīng)過反復修改,到1923年才根據(jù)督建鐵路橋的總工程師卜萊費博士的藍圖進行招標,由英國一家工程公司中標承建。1924 年悉尼海港大橋破土建造橋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車,歷時8年多。這座大橋整個工程的全部用鋼量為5.28萬噸,鉚釘數(shù)是600萬個,最大鉚釘重量3.5公斤,用水泥9.5萬立方米,橋塔、橋墩用花崗石1.7 萬立方米,建橋用油漆27.2萬升,從這些數(shù)字足可見鐵橋工程的雄偉浩大。在30年代的條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橋,實為罕見。
5.這座引人注目的埃拉斯穆斯(Erasmus)橋梁自1997年起就成為世人贊美的目標。年輕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師Ben van Berkel突破了單純功能建筑的想法,用這座橋梁創(chuàng)造出了建筑史上的藝術(shù)品。這座斜拉索橋連接著鹿特丹城市的北部和南部的Kop van Zuid,以美妙的姿態(tài)跨越了2,600英尺的距離。鋼索懸掛在塔門上,彎曲著抵抗拉力,支持著橋身。這座建筑物擁有許多別名,其中一個就是“天鵝橋”,因為它橫跨水面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天鵝橋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橋,也是荷蘭最高的橋。其造價僅為1.65億歐元。Erasmus橋超越了傳統(tǒng)橋梁建筑的概念,甚至成為鹿特丹的官方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