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橋
2012-08-21
在塘橋鎮(zhèn)鹿苑奚浦東約3里的小陳浦上,有一座橋叫馬嘶橋。此橋不大,也很平常,但此橋名稱由來與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有關(guān)。
南宋建炎(宋高宗,1127~1130年)年間,金兵大舉南侵,朝庭派大將韓世忠?guī)П鶖?,扼守江南,并駐兵在石闥鎮(zhèn)(今楊舍慶安鎮(zhèn)),主要防線是東起福山以西沿江一線。當時,金兵已侵占長江北岸廣大地區(qū)。韓世忠為了做好御敵工作,除了在慶安、今塘橋韓山筑了望臺觀察敵情外,還經(jīng)常帶兵在沿江一帶巡邏。一天,當他經(jīng)過這座橫跨在小陳浦上的小木橋時,其坐騎突然前啼騰空,昂首長嘶,聲振四野,響遏行云。后來,當?shù)匕傩毡銓⑦@座橋叫作馬嘶橋。以后,這里逐漸形成小集,集名以橋名而取,也稱馬嘶橋。
解放前的馬嘶集鎮(zhèn),僅南北小街一條,小陳浦穿街而過,街道由馬嘶橋連接。趕集的大多數(shù)是方圓五、六里范圍內(nèi)的居民。集鎮(zhèn)雖不大,但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小店倒不少,南貨店、雜貨店、大餅油條店、酒店、茶館店、藥店、鐵匠店等一應(yīng)俱全。商店里品種不多,營業(yè)較清淡。惟酒肆茶館,較為熱鬧,往往時至中午,食客才一一散去,盡興而歸。
就房屋建筑而言,南街好于北街。舊時南街有小花廳、堂廳、方廳,畫棟雕梁,扁額高掛。據(jù)說這些廳堂,原為一富戶錢玉堂所有,后因家道敗落,分別賣給他人。解放后小花廳曾作為農(nóng)會、初級社、高級社等辦公場所;堂廳、方廳改作茶館。時至今日,那些舊時曾榮耀一時的廳堂因住戶翻建房屋拆除而不復(fù)存在,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偶爾懷舊時還能想起它當年的模樣。北街雖無廳堂,且部分還是茅草屋,但高家開的染坊倒是特別引人注目。原因是坊前場上原有一個四方形的用圓木做成的涼布架,高約10米有余,只要不是下雨天,上面總是掛滿了染好的蘭布、印花布,隨風飄拂,翩翩起舞。此架在解放后因小陳浦拓寬而被拆除。涼布架旁原有一個碩大的元寶形大青石,是染坊甩布用的。那時無脫水機,從染缸里撈出來的濕布,只能靠人工在那塊青石上不停地甩干,然后上架涼曬。天長日久,青石被甩得凹了下去,且光滑錚亮。
在馬嘶集鎮(zhèn)的西側(cè),原有常熟西鄉(xiāng)有名的古剎大樹庵。該庵初名廣福禪院,又名何王庵,俗稱茅柴庵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僧性真建。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僧修倫重建,基廣12畝,齋田24畝,并在大殿后植銀杏樹一棵。清康熙年間,僧洞微再建,錢陸燦撰記。至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時,樹身已達數(shù)抱,遂改名為大樹庵。殿后大銀杏樹高十丈有余,樹梢直指蒼穹。每年白果成熟季節(jié),黃黃的白果桂滿枝頭。因該古銀杏樹高大,據(jù)說,舊時福山港外的漁船,把它作為進港的標記。遺憾的是,歷經(jīng)六百余年蒼桑的古銀杏樹在上世紀60年代慘遭砍伐。
1977年冬新開馬嘶塘以后,在塘西建馬嘶新街,原有老街的店鋪全部搬至新街營業(yè),并新建了馬嘶菜場,從此,集鎮(zhèn)面貌煥然一新。2006年,因張楊公路東延,新街又全部拆除遷至公路北側(cè)。如今的馬嘶,新建的菜場寬敞明亮,居民住宅內(nèi)別墅成群,社區(qū)服務(wù)中心各項設(shè)施齊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在這里是名不虛傳。人們在這里和諧相處,安居樂業(yè)。那韓世忠走過的馬嘶橋,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重修后,也于上世紀60年代改為水泥平板橋,現(xiàn)仍靜靜地橫跨在小陳浦上。這位跨越幾個世紀的老人雖經(jīng)脫胎換骨,但始終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fā)展。也許,他也在默默地祈禱著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