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魚沼飛梁”被稱為鼻祖立交橋 記者 馬立明 攝
中國作為橋的國度,古橋自然數不勝數。但多如繁星的歷史名橋中,有十座橋梁尤為璀璨奪目——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其中,十字橋說的就是我們山西太原的晉祠十字橋。
這座十字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十字橋。不過,你要是問太原人這座十字橋在哪兒,他們十有八九會搖頭。因為本地人不管它叫十字橋,這座橋,有一個特別特別美的名字——魚沼飛梁。
A架橋為座 若飛也
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有個懸甕山,山下有座晉祠,是為紀念晉國始祖——周武王的兒子姬虞而建,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這座晉祠舉世聞名,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
晉祠有三寶,魚沼飛梁、獻殿、圣母殿。
魚沼飛梁是一座精致的古橋建筑,其十字形橋是中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一級文物。
在太原人的眼里,魚沼飛梁是一座“神奇而古老的橋”。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因為這座橋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過。這橋構造奇巧,橋上鋪方磚,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維護憑依。其次,民間傳說,魚沼飛梁是能工巧匠魯班建造。
但在歷史典籍的記載中,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為了追封叔虞為汾東王,榮耀其母,建造了宏偉的圣母殿,同時,利用殿前的泉水筑了砌石泉池。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
至于所謂“飛梁”,本著“架橋為座,若飛也”“飛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說法,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34根邊長約30厘米的八角形石柱,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即為飛梁。飛梁也叫板式橋。
這座橋橋面為十字形,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與獻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8米,左右下斜連到沼岸。由于橋面東西寬廣,南北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大鳥的兩翼翩翩欲飛。
對于晉祠魚沼飛梁,北魏學者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上有“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的記述。而據專家考證,其中34根石柱及柱礎造型仍保留著北朝風格,其它部分則具有宋代建筑特點。由此可知,這座被人傳頌的十字橋北魏時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古代橋梁中,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yōu)美的十字形橋梁,僅晉祠“魚沼飛梁”一座實物遺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橋。難怪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贊嘆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魚沼飛梁東側有一對鐵獅,亦是宋代作品,鑄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一雄一雌,骨骼強健,造型生動,毛發(fā)拉直,威武而獨特,算得上是古代鑄品佳作。
B飛梁之下原為晉水第二泉
橋是水的附屬。飛梁所臨的魚沼是僅次于難老泉的晉水第二泉源。
關于魚沼靈泉,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太原西北有一座因奇景紅葉和名士傅山而著名的崛(山加圍)山。相傳,為在崛(山加圍)山頂創(chuàng)建多福寺,古代兩位高僧每日沿山間小道到遠處的汾河去挑水。他們的真誠和艱辛感動了文殊菩薩,菩薩送給他們一個錦匣,囑其將匣放在修建的大雄寶殿工地上,并一再強調,路上千萬不要打開。
途中,兩僧按捺不住好奇,將匣子拉開一條縫,想看個究竟。不料,突然從匣內鉆出兩條小龍,騰空而去,一條北騁上蘭村化作烈石寒泉,一條南馳晉祠變?yōu)轸~沼泉,而崛(山加圍)山僅余一眼錦匣幻化的淺淺水井。
昔日魚沼潺潺,清澈幽然,與難老、善利二泉匯為晉水,綿延數萬年,澆灌和滋潤著晉祠以東方圓數十里良田。可惜由于周邊濫采地下水,善利、魚沼二泉在1972年干涸,如今魚沼飛梁只能憑人工引水徒以延續(xù)著美麗的傳說。
不過,這并不影響魚沼飛梁的獨特存在。魚沼飛梁被譽為當代水陸立交橋鼻祖,除了其造型奇特優(yōu)美,是中國少有的十字橋梁形式,其建筑功能也十分過硬。
據建筑專家分析,在方形沼內,有34根石橋柱,柱頭置木斗拱與梁枋,承石頭橋板與石欄桿,石橋面中高兩側面低,木斗拱與梁枋改變了石橋面的推力傳遞方向,使重量垂直傳到橋柱上,橋柱從梁枋荷載角度分布間距寬窄不等。橋梁充分利用材質在三種環(huán)境中的特長,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韌性與塑性,石橋板耐磨、防火,達到了橋梁堅固、美觀、耐久的效果。
C建在圣母殿前 魚沼飛梁涵義雋永
古往今來,在神州大地上橋梁并不罕見,從涓涓細流到浩浩湯湯的大江大河,大都有形形色色的橋梁橫架其上。而我國古代的橋梁建造者們,除了科學技術上的設計外,更注重其文化品位。不信你看,那些古橋之上,或飾以浮雕,或繪制壁畫,無不滲透和蘊含著民族文化特點與地域文化特征。這些內容,賦予靜止安詳的橋以生動活潑、絢麗多姿的生命。
魚沼飛梁修建在圣母殿前,是供人們拜謁或參觀圣母殿的通衢要道。人們不僅能從魚沼飛梁雕工精細、優(yōu)美大方的漢白玉勾欄體會其莊重與華貴,更通過這樣一座不俗的橋梁,進一步感受到圣母殿的威儀。說起圣母殿,這里面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相傳,宋朝年間,朝廷下旨要在晉祠內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內還要擺放43尊塑像。眼看著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工匠們還是沒有想出好辦法來,大家焦急萬分卻又不知所措。
突然有一天,一個鶴發(fā)童顏的老人閑庭信步來到工地上,旁若無人地擺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見他將這些木料左一下、右一下地拼接起來,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的圣母殿模型。更為絕妙的是,這個模型內竟沒有一根柱子,原來,老人將整座殿宇的受力點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看到這個模型,工匠們興奮萬分,立刻決定就按照這個模型來修建圣母殿。本想感謝一下幫助了大家的老人,可老人卻已不見,杳無音信。有人說,這位老人是古代木匠鼻祖魯班顯靈。
傳說很美,圣母殿前的魚沼飛梁也很美。這樣一座世界級的珍寶,就這樣靜靜矗立在太原人身邊。無論游人是否在意,是否留心,是否知曉它們的歷史,它們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鏈接
太原與橋有關的地名
在太原,有很多地名與橋有關,比如三橋街、壩陵橋、橋頭街、橋東街……其中,歷史傳說最多的,大概要數三橋街了。
由于年代久遠,關于三橋街名稱的來歷含義,民間有許多神話傳說。其一稱,清武進士楊林 (后官至總兵),醉后歸家不及,醉臥于家門口(在今下三橋街46號院,人稱旗桿院,楊林作總兵時旗桿石還在)。醉夢中,見井里有三座金橋。其二為,后小河的一涌泉流入飲馬河,河上有三座橋,今七一禮堂處原有一橋(酒仙橋),人民市場后側為第二橋,三橋街三府巷口是第三橋。第三個傳說是,三橋地勢低洼,有一小河從街心流過,河上有三座草橋……
不過,傳說中最有趣的要數晉王李克用的故事。
相傳,唐朝末年,突厥沙陀部族首領李克用率大兵南下進軍晉陽。酷暑炎炎,鞍馬勞頓,將士們饑渴難耐,行軍速度銳減。就在這時,探馬前來稟報:“留后將軍,前面便是古鎮(zhèn)唐明,距北都晉陽約三四十里之遙。”李克用此時也口渴萬分,便決定在此扎寨安營,養(yǎng)精蓄銳。
埋鍋造飯得先有水。士兵發(fā)現,附近只有一眼井,但連下了幾只桶,都沒有弄到一滴水。李克用聞報便向井臺奔去。說來也怪,他跑到井臺口后,便見井水突然翻騰上涌,直沖井口流溢如泉,而且,水中隱隱約約飄蕩著三座金橋。李克用和圍觀兵士無不驚奇。
這時,從水中傳出一個老態(tài)龍鐘的聲音:“克用,此去晉陽不可妄殺無辜,維系唐祚,自有王爵。”此后兩日,沙陀兵卒果然順利得晉陽,未幾,唐主又下詔,封李克用為晉王。
井中所囑應驗之后,李克用對此井奉若圣明,立即派人在井臺砌筑琉璃井口,形制八角,取名“琉璃八角井”,并把井所在的那條街定名“三橋街”。據說,此井就是后來下三橋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當地老人說,此井漢代就有,用琉璃瓦砌筑,后來因水質苦澀不堪飲用,因而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