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的個性
2013-07-16 來源:長江日報
黃陂河港湖堰密布,水多橋多,雖年代久遠(yuǎn),毀掉了許多,留下的古橋知名不知名的也不少。要論個性,有兩座不能不提,一個是呈“之”字形的半河橋,一個是橋底布滿花紋的自在橋。
半河橋:雨后“之”字形
大雨如注,羅漢寺街的半河橋到了,打了個盹,雨才停歇。
小河蜿蜒,雨后鄉(xiāng)間青翠欲滴,河灘上牧牛在漫步,攝影記者在泥濘的河坡上連摔兩跤。
印象中的橋都是那種“一橋飛架南北”型的,龍須河上的半河橋不是。在河邊只能看到它一半,走上橋,才看到它折轉(zhuǎn)了方向的另一半,“半河橋”名就是這么來的。
它依就河水的水文和河床的巖石分布而建,成“之”字形。有兩個方孔,三個圓弧孔。橋墩的迎水面仍是銳角,橋身的迎水面布滿了突起的小石塊,為減緩水流的沖擊力。可見水勢之猛。我們眼前只一派夏日雨后的寧靜清新。
據(jù)當(dāng)?shù)乩先私榻B,從前橋兩邊還有護(hù)欄,刻著精美的八仙神話故事,可惜被毀。
橋面的青石板還殘留著一道道深深的洪車(從前載貨的獨(dú)輪車)轍印,車轍里積著雨水。歷史就踩在腳下,卻不著一字。關(guān)于半河橋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傳說。
傳說從前山洪泛濫,人們辛苦建造的木橋一次次被沖垮。當(dāng)明末清初,當(dāng)?shù)厝死钌迫识喾侥技Y金準(zhǔn)備開工時,工地上卻躺著一個要飯的老者,吃飽喝足后悄然失蹤,卻在建橋的地方留下一個清晰的睡痕。人們恍然大悟,原來他不是乞丐,是魯班(又是魯班)!遂照著這個樣子建起了橋,這就是今天造型奇特機(jī)巧的半河橋。
1998年,半河橋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hù)單位。半河橋邊新建了道路,車輛、貨物都從新路上通過,古橋留給周邊的村民步行。
自在橋:花紋藏在橋底
自在橋在張家沖,木蘭山西山腳下,木蘭山的步行道邊上。這里山青水秀,充滿靈氣,水邊精致的別墅,詩意地棲居。
來到自在橋,已近中午,一位老農(nóng)收工后,專心在橋下清洗著一件迷彩服,幾把鐮刀和折疊鋸齒刀放在岸上。對我們的搭訕不理不睬,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比比劃劃,不會說話,但缺齒的笑容,特別生動淳樸。黎老先生遞他一支煙,很愜意地吐起煙霧,這時候,不需要語言。
自在橋?yàn)槭樟菏狡綐?。在黎先生指點(diǎn)下,我們看到,橋底部雕鑿著雷云紋和雙龍戲珠。文物部門鑒定為清代石橋。
為什么精巧的花紋會雕鑿在橋底呢?據(jù)縣志記載,木蘭山寺廟始建于隋唐時期,自在橋一帶原有竹林古寺,元末明初戰(zhàn)亂時被毀,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殘破的石器散落在周邊,附近一棵古柏樹也與寺廟相關(guān)。
史料稱,古時,木蘭山有四條進(jìn)山路,西路進(jìn)山香客最盛,山洪卻大,橋?qū)医▽铱?,道路難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多方支持下,建起了這座堅固的石板橋。有人推測,也許當(dāng)時就地取材,用的寺廟原來的裝飾石材鋪橋面,才會有那樣的花紋藏在橋底。
道光末年(1850年)夏,一場大雨后,兩位外地香客在此相遇,信陽的香客問:“石橋還好嗎?”孝感的香客答曰:“石橋今非昔比,可自由自在安穩(wěn)過橋。”當(dāng)?shù)厝寺牭絼e人用的“自在”二字特別受用,商議以后就以此改橋名。至今,它都叫自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