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相依的裕棠橋
2015-03-13
盤蠡路與盤胥路的接壤處,向東有一條可達人民橋下的盤門路,行至200來米,至蘇綸場附近,可見兩座并行相依的橋梁,一座叫裕棠橋,另一座也叫裕棠橋。兩座橋同名,而且挨得如此之近,這在蘇州橋梁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兩座裕棠橋,一新一舊,身世不同,建造的年代相距七十多年。舊裕棠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名“甘棠橋”。甘棠即棠樹,西周召伯循行南國,曾在甘棠樹下休息,后世因此以“甘棠”作為對地方官的頌詞。當時橋造好后,便以此命名。至1929年,經(jīng)過漫長的時日的風雨侵蝕,原木構梁板的平橋已經(jīng)破損不堪,嚴重影響到人身安全。當局即令位于橋東的蘇綸廠出資重修,而蘇綸廠的老板嚴慶祥,即嚴裕棠長子,也愿意以此作為慈善事業(yè),造福地方。當時重修的新橋,為鋼筋混凝土板梁橋,寬11米,長19.8米,三孔橋洞,中間跨度5.4米,兩側孔跨各4.05米。橋邊設水泥橋欄,并鑲以鑄鐵柵,橋面兩端各豎有兩根方形立柱,具有民國風味,在當時頗顯氣派。
此橋造好后,不再以舊名續(xù)稱,嚴慶祥提議改一字,將“甘”改為“裕”,“裕棠”即為其父名。當局考慮到此橋為嚴氏全資建造,將“甘棠橋”改名“裕棠橋”也在情理之中,也就同意了。據(jù)《師竹翁傳——嚴慶祥先生逸事》,第五部分“年譜”稱:“1929年初,蘇州盤門外甘棠橋破爛不堪,年久失修,(嚴慶祥)先生便修建為水泥鋼筋橋,便改名為‘裕棠橋’。”這就是舊裕棠橋的來歷。
那么,依偎在舊裕棠橋旁邊的新裕棠橋是怎么回事呢?2003年,盤門地區(qū)進行道路拓寬改造,原來的盤門路重修之后,與南門路拉直成一條了,過去在裕棠橋附近有點拐彎的路一拉直,裕棠橋就不在正路上,偏到一邊去了。于是,有關部門決定在拉直的路上再建一座裕棠橋,完全是現(xiàn)在的公路橋。這樣,新老兩座橋就形成了一個“V”形的夾角并存著。附近的居民稱兩座同名的橋為“孿生兄弟橋”,又稱舊裕棠橋為一世橋,新裕棠橋為二世橋。
如今來到盤門路上,可見寬敞的新裕棠橋上車來車往,呈現(xiàn)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而作為歷史遺存的舊裕棠橋,現(xiàn)在只供行人通行,去到運河邊的小游園。舊裕棠橋顯得有些孤單與冷落。盡管這樣,在蘇州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在保護歷史文物的理念下,舊裕棠橋作為歷史遺存被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