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成都最繁忙渡口改大橋:沱江白果大橋2017年建成
2016-04-19 
 站在渡口的等候區(qū)內,成都金堂縣白果鎮(zhèn)龍王村的胡翠金婆婆眺望著江心正在修建的大橋,“盼了幾十年,現在總算盼到了,以后過河就不用再繞路、坐渡船了。”

 白果渡口是成都市沱江最下游的渡口,也是成都境內年運量最大的渡口。為了解決兩岸的經濟交流以及群眾出行,白果大橋已被列入省交通廳“渡改橋”民生工程,預計本月前,橋梁下部工程將率先完成,到2017年,延續(xù)了千年的渡河出行方式將徹底得到改變。

 渡口改大橋

 更安全更方便

 金堂縣白果鎮(zhèn)位于龍泉山脈東麓,從九頂山發(fā)源的沱江流至這里,用近400米的寬度將白果鎮(zhèn)分為了“河東”“河西”兩個片區(qū)。曾經,依托沱江河便利的水上交通,白果也是沱江上游重要碼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沱江號子”也曾響徹兩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兩岸交通出行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一延續(xù)了千年的出行方式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

 據白果鎮(zhèn)黨委書記卿三賓介紹,全鎮(zhèn)轄10個行政村和1個涉農社區(qū),總人口4.3萬余人,其中河西片區(qū)共有順江、龍王、羅盤三個村8000余人,目前,兩岸往來只有兩條路,一是經淮口過九龍大橋繞行,二是乘坐渡船,小小的渡船成為他們對外交流的重要支點。現在,白果渡口依然承擔著日均六七百人的渡運量,節(jié)假日這個數字達到1000以上。

 擺渡人胡用高已經在白果渡口上來來回回了37年,見證了擺渡工具從槳劃木船到小機動船再到大機動船的變遷。“還不說起風起浪,木船那會兒,單是船走到河中央突然起霧,導致一船人漂流到很遠的地方這種情況就很常見。”胡用高告訴記者,河西片區(qū)的老百姓,不管是趕嘗辦事還是娃娃上學都要到河對岸的白果場鎮(zhèn),明明就在對岸幾百米的距離,卻要從旁邊淮口鎮(zhèn)的九龍大橋繞上十幾里,費時費力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除了安全問題,近年來,河西片區(qū)群眾依托自身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伏季水果、中草藥種植、藤椒種植等產業(yè),現已栽種桃子4000余畝、沙參800余畝、藤椒800余畝。但是因為交通條件的限制,常常賣不出價,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熱情,限制了產業(yè)發(fā)展。“我們的主要產業(yè)就是桃子和沙參,但是因為沒有橋,有時候外地老板來收桃子都找不到路,老百姓出去賣桃子也不方便。”龍王村書記曹玉模告訴記者,“我們的桃花也很漂亮,也想舉辦桃花節(jié),但是因為交通不便最后也就只有算了?,F在好了,有了大橋,以后我們就可以大干一場!”

 投資4500萬

 新橋2017年建成

 來到白果大橋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整座大橋的輪廓已初步形成,工人正在忙碌地澆筑大橋墩柱。據項目業(yè)主代表李方柏介紹,白果大橋總投資4500萬元,橋梁及連接線全長1084米(其中橋長458米,引道長626米),寬20米,橋梁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砼簡支T梁,下部結構為柱式橋墩、樁柱式橋臺、樁基礎,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洪水頻率1/100,通航等級Ⅴ級,路面結構形式為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速度60km/h,“建成后不僅可以徹底解決河西片區(qū)群眾出行難題,夯實產業(yè)發(fā)展基礎,還能拉近白果沱江河兩岸群眾的距離和兩岸群眾的心,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享受到改革發(fā)展成果。同時,也為白果場鎮(zhèn)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卿三賓說。

 據介紹,由于附近建有小型發(fā)電廠,不能對橋梁附近水流進行攔截,白果大橋施工難度較一般橋梁要大許多,整座橋梁需直接在水上施工,還要專門搭建工作便橋和工作平臺。“我們投入了40余名工人和多臺機械設備,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工程進度。整個下部工程預計4月底完成,同時4月底還要把預制場建設好,預計從5月開始預制梁。整個大橋預計2017年春節(jié)前主體工程完工。”

 大橋建成前

 公益渡船免費坐

 記者了解到,除了白果渡口,此次金堂縣已將最后一批共5個渡口全部納入了“渡改橋”范疇,將惠及全縣4萬群眾。為了保障群眾現階段的渡河安全,在“渡改橋”完成之前,金堂縣已全面完成了5個渡口的公益性渡口建設,讓老百姓免費乘船,并新采購定員60人的新渡船,船員們的工資和村民的過渡費全部由財政買單。同時,渡口還規(guī)范設置“兩線一牌”、防洪系船樁和公益性渡口告示牌,對渡口碼頭、候船亭和有關配套設施進行維修、保護。“現在候船有亭子遮雨,上下船都是水泥路,又不擔心滑到水里,還不花一分錢,安逸!”白果鎮(zhèn)周永華大爺每逢趕場都要坐船渡河到場鎮(zhèn)做買賣,每逢周五、周日還要接送在鎮(zhèn)上讀書的孫子,渡口的改造讓他放心了不少。

 聲音

 打造“碼頭文化”

 留住千年沱江文化

 白果渡口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放眼金堂縣,碼頭文化更是延續(xù)了千年歷史。“渡改橋”之后,原有的渡口不再使用,也讓從小坐渡船來回的當地人有些遺憾。“這些渡口只是暫時不用,并不是廢棄。”據金堂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金堂縣正在規(guī)劃打造的旅游產業(yè)已經將“碼頭文化”納入其中,縣城平安橋旁的中碼頭、沱江小三峽長湖碼頭已率先成為旅游碼頭,作為旅游景點或旅游帶上的上下客節(jié)點,留住千年沱江文化,并為縣城增添新景觀。

 記憶

 白果碼頭 最后的渡船人

 “60個,開船!”隨著搭檔的一聲吼,胡用高立即進入駕駛艙,熟練地用竹竿將船從岸邊撐開,伴隨著發(fā)動機的轟鳴聲,渡船駛向對岸。

 軍綠色棉衣、燈草絨面料褲子、一雙大頭工鞋,胡用高的穿著和村民們并無差異,能彰顯“船長”身份的是手上那雙破了洞的毛線手套。常年搖動渡船滑輪的手上,留下了大量的繭疤。

 為方便村民應急出行,每個渡口都張貼有船員的聯系方式,可這在胡用高和當地村民看來,此舉有點兒多余。“1977年我就開始跑船,這個村子里的人哪個認不到我?”在全市注冊的17名船員中,58歲的胡用高年齡最大。“年輕時學跑船是為了生計?;蛘哌@樣說,我們這些住在江邊的農民,會劃船是一項基本的生存技能。”

 “現在政府給我發(fā)工資,每個月2000多元,如果沒有渡口了,我就繼續(xù)種我的蓮花白,休息了。”說到不久后將結束的“船長”生涯,胡用高和村民們都有些嘆息。

 “不過,我們還是希望有座橋。”幾分鐘后,胡用高幽幽地說了一句,打破了船艙內的靜默。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