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立交橋“之最” 多座立交橋同開工同建成
2018-11-13 來源:南寧晚報
立交橋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良藥,改革開放40年來,南寧的城市立交橋從無到有,發(fā)揮著緩解道路擁堵的作用,使城市交通更加順暢。同時,立交橋的建設史,也是南寧城市發(fā)展的縮影。近年來,南寧市路網(wǎng)建設日新月異,一批嶄新的道路、城市立交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
江濱環(huán)形立交橋成為回憶
南寧市攝影家協(xié)會原主席、資深攝影家郭小平拍攝的相片見證了南寧的發(fā)展。在他拍攝的老照片中,就有江濱環(huán)形立交橋的“身影”。對于拍攝這張相片時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我當時拍江濱立交橋是爬到原市公安局大樓樓頂拍的。當時一站上去往下看,感覺好美??!”郭小平說道。
江濱環(huán)形立交橋是南寧市第一座環(huán)形立交橋,誕生于1988年,當年6月動工興建,也是廣西第一座城市道路環(huán)形立交橋。其位于朝陽路、民族大道、共和路、中山路、興寧路平交處,是慶祝自治區(qū)成立30周年重點工程之一。同年10月13日竣工。
“由于是第一座市區(qū)道路環(huán)形立交,市民們感到新奇又自豪,那時候天天有人到那里拍攝留念。”老南寧廖先生介紹。2004年,由于民族大道西端擴建拉直,環(huán)形立交橋被拆除了,改建為現(xiàn)在的十字立交。而為了紀念這座廣西第一座城市道路立交橋,拆除時在邕江賓館前留了根殘柱。
多座立交橋同開工同建成
盡管江濱立交橋在很多南寧人記憶里有一定的比重,但江濱立交橋并非南寧市第一座立交橋。1987年通車的新民立交橋才是南寧市第一座道路立交橋。而2002年建成的友愛立交橋是南寧市第三座道路立交橋。2年4個月后,即2004年10月26日,當時為廣西最大的立交橋——竹溪立交橋通車,建設時間僅用了7個月。
南寧的立交橋越建越多,建橋時間也越來越快,甚至同時在建幾座立交橋。如2012年10月在白沙大道上開建3座立交橋:白沙星光立交、白沙友誼立交、白沙壯錦立交。同期開工同期竣工,3座橋之間相互聯(lián)系,使得市區(qū)前往機場方向一路暢通。
2014年10月,平樂五象、平樂玉洞、青山英華3座立交橋同期開工,2015年同期竣工,不僅解決了交通擁堵問題,還拉近了五象片區(qū)與南寧市區(qū)的距離,帶動片區(qū)發(fā)展。作為五象新區(qū)重要的主干道,平樂大道、玉洞大道樞紐作用非常明顯,而在兩條主干道交叉口新建平樂玉洞立交,初衷就是讓交叉口周邊道路變得更暢通。
立體交通讓邕城更加通暢
立交橋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良藥。隨著南寧市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城市道路變得越來越擁擠。立交橋的作用除串聯(lián)道路外,還在于分流交通的作用。尤其是擁有復雜迂回匝道的互通式立交,所有方向的車互不干擾,能避免所有車子擁堵在路口的情況。
長期以來,南寧通過在道路上合理規(guī)劃建設立交橋,打造立體交通,讓邕城更加通暢。為了提升通行效率,真正為老百姓出行帶來便利,今年,南寧市針對快環(huán)堵點啟動了快速環(huán)道綜合整治項目,涉及邕武立交、秀靈友愛立交、魯班立交、邕賓立交、北湖立交、科園立交、快環(huán)綜合整治項目(竹嶺立交—葫蘆鼎大橋段)提升改造7個節(jié)點工程,并提出了近期、遠期優(yōu)化方案。今年8月底,邕武立交、秀靈—友愛立交、魯班立交已實現(xiàn)主線通車,通過拓寬路面、增設匝道、新建菱形立交等方式進行綜合整治,使立交橋更好地發(fā)揮疏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功能。
南寧城市東西向快速路東段主線2017年9月開放通行以來,從中華園湖路口到廂竹大道架起5公里長“空中車道”,為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今年10月28日上午,隨著最后一聯(lián)箱梁澆筑完成,南寧城市東西向快速路主線橋已全部貫通,目前正在進行橋面鋪裝及相關附屬工程施工,計劃11月30日實現(xiàn)主線通車。
南寧立交橋“之最”
●最“迷”人的立交:平樂五象立交
該橋立交的形式為部分苜蓿葉式+半定向組合蝶式,分三層。由于有多個匝道,分別連通不同方向的道路,所以每一個方向來的車想要左拐,必須先駛上立交,然后選擇好出口。
●最完整的立交:青山英華立交
該立交有地面層,有跨線橋,還有隧道,是目前南寧體系最完整的立交橋。它將南寧大橋北的交通完全盤活。
●最復雜的立交:外環(huán)高速安吉立交
該橋2014年12月通車,為5支3主線19車流互通立交,復雜程度全國罕見。柳州、河池、百色、南寧北(安吉)、南寧東(三岸)5個方向車流在此交會,包括蘭州至??诟咚佟⒛蠈幁h(huán)城高速、南寧外環(huán)高速3條主線,共有19個交通流向。
●最完善的立交:鳳嶺北南寧東站立交
這座立交將高鐵、地鐵、長途客運、快速公交等交通有機融會,在此形成大交通樞紐中心,是南寧乃至廣西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記者 黎兆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