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黃河的人物傳奇
2013-07-09
征服黃河:王景全解決了大流速條件下架設舟橋的安全錨定問題
俗話說,兵貴神速,機動自由乃軍隊的命脈;而江河湖海則是影響部隊快速機動的主要障礙之一。王景全就是一名專門從事克服江河湖海障礙的渡河工程專家。
在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段往事:1958年,黃河泛濫,沖毀連接南北交通的大橋,京廣鐵路大動脈一度中斷。舟橋部隊曾擺兵布陣,幾次試圖搶架浮橋,遺憾的是未能成功。黃河天險,這一困擾我軍實施南北戰(zhàn)略機動的難題,令王景全頭枕波濤,輾轉難眠。他決心一定要教亙古黃河變通途,為我國渡河工程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初生牛犢不怕虎。1961年底,剛剛從哈軍工畢業(yè)的他背上行李,自帶干糧,走上了征服黃河的艱難歷程。從第一次徒步考察黃河,王景全先后有10余次,時間最長一次多達100天。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下河底,奔險段,體驗漁民生活,請教專家,查閱世界大江大河地質結構資料,王景全終于摸清亙古黃河復雜的地質結構。原來,黃河下游的河床雖然是泥沙質的,但在大流速的情況下,表面會形成一層堅實的硬殼,部隊裝備的制式錨入水后很難刺破表層抓住河底。同時他又發(fā)現(xiàn)兩岸漁民使用的錨,錨爪與錨桿之間大都成某一固定角度,錨定效果特別好。在此基礎上,他和戰(zhàn)友們一道成功地研制出了形式特殊、具有最佳入土角的大抓力"犁錨"。他們又一鼓作氣探索出了投起錨作業(yè)方法及定位門橋錨定法,并成功地對黃河松軟岸灘克服、黃河上游舟橋張綱固定等五個專題進行了研究。那年,黃河濁浪滔滔,某部官兵運用這一"犁錨"技術,首次在黃河特大流速條件下架橋獲得成功。 那年,他才26歲。后來,這項成果獲得了工程兵第一屆科學大會的最高獎項──優(yōu)秀成果獎。王景全先后8次在黃河急流條件下成功地主持研究性浮橋架設和通載試驗,實現(xiàn)了工程兵戰(zhàn)勝黃河的堅強決心,為我軍克服黃河天塹做出了重要貢獻。
跨越天塹:王景全指導部隊在高水位長江復雜水域首次架起浮橋
素有天塹之稱的長江,自古以來就是軍隊實施南北戰(zhàn)略機動的重要障礙。80年代初,王景全受命指導某舟橋部隊在長江天塹上進行浮橋架設演練。此前,王景全曾多次在長江七、八級風浪條件下,帶領學員在寬闊的江面上開設門橋渡場、進行架橋訓練,對長江水文等情況比較熟悉。在演習現(xiàn)場,擺在他面前的是這樣一道難題:時值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滔滔江水急流直下,演習要求浮橋必須在數(shù)小時內架起,在數(shù)小時內迅速通過數(shù)個摩步師的兵力及數(shù)百輛火炮、坦克,然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拆除。在這樣復雜的條件下架設浮橋,在當時的我軍舟橋部隊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王景全以實戰(zhàn)為背景,把演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歸納成6條建議,提交給演習部隊的領導,但卻沒有得到重視和采納。
由于缺乏技術指導,浮橋剛剛移到指定水域,就因漂移而劇烈沖撞被急流沖到了下游20公里以外,一艘汽艇也沉沒了,50多名官兵落水,所幸沒有人員傷亡。部隊在總結教訓時發(fā)現(xiàn),這一事件在王景全的六條建議中早有預見。后來,王景全被部隊聘為技術顧問,與演習官兵一道,查原因,找對策,拿措施,終于拿出了防止門橋漂移的方案。
鐵舟飛渡劃時代,水道鐵騎壯國威。在王景全的指導下,一座雄偉的浮橋終于跨越在奔騰不息的浩浩長江上,我軍在高水位的長江最復雜水域上首次架橋成功,并創(chuàng)下了世界渡河史上時間最短、跨度最長、難度最大、條件最為復雜的4項世界之最。我軍在數(shù)小時內讓"天塹變通途"的夢想,也由此變?yōu)楝F(xiàn)實。
奮戰(zhàn)瀕海:王景全創(chuàng)造新技術實現(xiàn)工程兵從江河走向海洋的突破
鐘情國防事業(yè)的王景全,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努力讓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轉化為戰(zhàn)斗力。他在攻克了我國內陸江河一個又一個渡河工程難題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洋。歷次海上軍事行動,艦船主要依賴現(xiàn)存港口、固定碼頭進行補給,依賴良好岸灘卸載。80年代初,西方發(fā)達國家以發(fā)展海上岸灘保障技術為重點,競相研究高性能水上浮箱。當時,我軍高技術條件下保障器材,尤其水上浮箱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王景全強烈感覺到,我軍交通應急綜合保障器材應遵循平戰(zhàn)結合、軍民兼容的思想,研制高性能浮箱器材,研究近海岸灘保障技術。80年代中期,王景全參與發(fā)起并承擔了新一代交通戰(zhàn)備器材"多用途浮箱"的研制。研制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工裝技術的立體拼裝間隙控制在毫米級之內。
這個難關不解決,浮箱大規(guī)模拼組以及隨意拼組的目標就不能實現(xiàn)。為了搶占這一科技制高點,王景全教授和戰(zhàn)友們憑著一股"闖"勁,先后與軍內外數(shù)十名教授、專家和學者聯(lián)合攻關,從總體設計,到無數(shù)次具體實驗,一路斬關奪隘,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多用途浮箱”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技術性能和使用功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對提高我軍交通綜合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項國家發(fā)明專利。運用這一成果,中國在寧波大榭島海域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雙車道跨海浮橋,有力促進了當?shù)氐慕?jīng)濟建設和發(fā)展。
世紀之交,某港灣。運用這項技術又成功地上演了一幅壯觀的演兵圖:伴隨著三顆紅色信號彈的騰空而起,一隊隊身穿桔紅色救生衣的舟橋兵,駕馭操縱著一個個大型浮箱左連右拉。一座浮動港頓時躍然眼前;緊接著,坦克、火炮隆隆駛出,穿過橋頭沖向岸灘。演習的成功,不僅填補了我軍海上工程保障的空白,而且還實現(xiàn)了工程兵從內陸江河走向海洋的跨越。
走向大海:王景全解決了我軍渡海工程保障的重大難題
新時期軍事戰(zhàn)略方針確立后,王景全敏銳地意識到,現(xiàn)代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解決海上輸送工程保障技術問題至關重要。90年代,他積多年克服大江大河的經(jīng)驗,敢為人先地提出利用民船進行海上運輸?shù)脑O想。這對許多人來說,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只要戰(zhàn)場需要,王景全總是知難而進。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后,王景全向上級有關部門遞交了長達10余萬字的可行性報告。在總部組織的可行性論證審查會上,全國全軍的有關技術專家,在用了整整4天的時間對這一課題進行充分審查論證后,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設想,具有重大戰(zhàn)略價值。
王景全像戰(zhàn)場上聽到號角聲的勇士,又義無返顧地向著既定目標發(fā)起沖擊。由于他所研究的這一重大課題,是一個高難度、高風險的龐大系統(tǒng)工程,需要運用船舶、海洋、道路、海岸、火炮、通訊工程等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為此,他先后組織了軍內外25個院校、科研單位的百余位著名專家通力合作;組織幾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和四期本科生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訊兵等有關部隊協(xié)助攻關。并先后對我國民船進行分類統(tǒng)計和分析,開展科研論證1500余次,進行海上試驗1200多次,總航程達2萬多海里。海上試驗的路漫長而又艱險,在看似平靜的海面下時時充滿著兇險、恐怖,充滿著數(shù)不清的暗礁、險灘,讓王景全這個老兵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生與死、艱難與困苦的考驗。
1997年5月的一天,王景全的試驗船重載后在海上進行試驗。只見兩座大山夾著狹窄的水道,猶如一道矗立在洶涌波濤中的一道大門。突然海風呼嘯,一片烏云從天而降,霎那間,船鉆進了濃重的迷霧中,能見度一下子降到幾十米、十幾米,海浪像狂囂的野獸撞擊著船頭,試驗船就像一片樹葉被浪頭拋上拋下,有時像直立在海面上,有時又像是栽到了海底,多少次與巨礁擦肩而過。王景全和他的戰(zhàn)友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與死神搏斗著。在試驗船上進行火炮射擊試驗,也是一項特別重大的難題。每發(fā)射一發(fā)炮彈,射擊瞬間的后座力非常大,即使有鋼板的防護,沖擊波也會把駕駛倉的玻璃震碎,船上的活動甲板飛起一人多高。部隊領導考慮到王景全的安全,要他上救護船,可他斷然謝絕。為了感受實彈射擊時的動力影響,每次實彈射擊試驗他都站在離火炮最近的地方。由于他本來就有心臟病,火炮發(fā)射時船體的搖擺、震耳欲聾的炮聲和強大的沖擊波作用,就像把他的心臟撕裂一樣,戰(zhàn)友們說他是在拿著生命作"賭注"。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幾份耕耘,幾份收獲。王景全的這項研究在突破了13項技術難關后,終于宣告成功。 上世紀末,我國東南某沿海海面,風緊云急,波濤洶涌。運用該技術,我軍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諸兵種聯(lián)合演習鏖戰(zhàn)正急。遙望海面,只見連天的炮火中,近千艘民船重載后,在空軍作戰(zhàn)機群的掩護下,迅速完成了海上集結和戰(zhàn)斗編組,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敵軍",遼闊的海面頓時變成了一條條流動的公路,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zhàn)爭畫卷盡收眼底。
演習的成功,標志著有效地解決了海上工程保障的重大難題。如今,這項成果已在部隊作戰(zhàn)訓練、戰(zhàn)法研究中廣泛應用。四十多年來,王景全從江河走向海洋,勇往直前,不斷跨越。他的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的軍事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去年,他作為兩項全軍重大科技成果獎獲得者,受到江主席的親切接見。在前不久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新近完成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再次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