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成蘭鐵路安縣躍龍門隧道 中國最難鐵路工程施工
2015-07-16
成蘭鐵路安縣高川躍龍門隧道,是業(yè)界公認的中國最難、世界罕見的鐵路工程,也是整個成蘭鐵路的重點控制工程。日前,記者走訪了躍龍門隧道,探秘中鐵十九局集團利用機械化配套技術,在龍門山腹部的安全穿行。
工人每班至少換三次衣服
7月12日6:00,躍龍門隧道,記者和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指揮部黨工委副書記王勇來到地下900米深處的掌子面。每小時1000余立方米的涌水像瀑布一樣掛在掌子面。3號斜井隧道隊長王德強站在鑿巖臺車上,聚精會神指揮臺車作業(yè),飛速旋轉的鉆頭轟鳴著緩慢推進。
“這段時間大山里連續(xù)暴雨,為確保施工安全,王隊長堅持每天后半夜跟班作業(yè),以防意外發(fā)生。”鑿巖臺車操作手、開挖班長胡偉在記者耳朵邊大聲說道,在這種環(huán)境下施工,全身衣服隨時都是濕漉漉的,每班4小時,至少要換三次衣服才能堅持到下班。
中國最難世界罕見的鐵路工程
作為我國鐵路規(guī)劃網“五縱五橫”的一段,屬于中級快速鐵路的成蘭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從成都向北延伸至在建蘭渝鐵路哈達鋪站。成都至蘭州運營總里程727公里,建成后,成都至九寨溝只需2小時,成都至蘭州時間縮短為4小時。
利用換衣服的短暫時間,王德強在離掌子面幾十米遠的隧道一側,向記者介紹了躍龍門隧道的地質特點。該隧道具有“四極三高”的顯著特點:“四極”是指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活躍、巖性條件極為軟弱破碎、汶川地震效應極為顯著;“三高”是指高地殼應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質災害風險。中鐵十九局承擔施工的5標段2座特長隧道穿越地段圍巖復雜多變,地下水豐富、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全長19.981公里的躍龍門隧道,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地處汶川大地震核心區(qū)域,穿越龍門山大斷層多條斷裂帶和破碎帶,施工風險極大、施工難度極高,被中國鐵路總公司列為一級高風險隧道。
施工高效安全環(huán)保
躍龍門隧道開工以來,每天突泥、突沙超過3萬方。為探索既安全又高效的快速施工方法,十九局集團果斷實施機械化配套施工,選配國內外先進設備,既提高施工效率又減少掌子面施工人員數量,高效安全環(huán)保。目前,隧道每月進尺都超過1000米。
在大山腹部施工,地質構造復雜多變,為有效預防危險,工程指揮部采用超前地質預報系統(tǒng),快捷預報掌子面前方120米范圍內的地質情況,大大減少塌方的危險;采用紅外探水法,預報掌子面前方30米范圍內圍巖含水情況;利用地質雷達確定異常巖體范圍和性質;運用超前探孔、加深炮孔、地質素描等手段,判斷掌子面前方工程地質、水文特征,并以此為據制定相應施工措施,有效保證了施工安全。
胡偉說,開挖躍龍門隧道,采用傳統(tǒng)人工鉆孔至少需要9人,而采用三臂鑿巖臺車只需2-3人。十九局集團配備的鑿巖臺車鉆孔過程中不產生粉塵,清潔無污染,噪音孝速度快,遠離掌子面,還能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
工程實現安全質量零事故
走進位于隧道口的調度室,通過“三屏兩賬”信息化系統(tǒng),就可詳細了解隧道內施工工序的作業(yè)情況和人員、車輛分布情況。指揮長周寶春對機械化配套的優(yōu)勢如數家珍,“我們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裝備了8條機械化配套作業(yè)生產線,戰(zhàn)勝了巖溶、突泥突水、高熱地溫等不良地質,實現了安全、高效、環(huán)保作業(yè)。”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項目在長大隧道施工中機械化配套技術的推廣使用,為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安全、高效施工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項目正洞加輔助坑道設計總長45537.443米,截至目前開挖完成16409米,實現安全質量零事故,各項目施工正按設計工期緊張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