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將永遠記著他 “上海地鐵之父”辭世
2016-08-01
劉建航,河北省深澤縣人,1929年4月26日出生。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51年畢業(yè)。1952年起在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起兼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獲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茅以升大獎。
上海地鐵的發(fā)展,用2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地鐵100年的發(fā)展歷程。最高峰時,呈現出100臺盾構齊頭并進,100座車站同時建設,100公里新線同時投運的盛況,這在世界地鐵史上堪稱奇跡,絕無僅有。
在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沒,他就是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建航,他一生致力于地鐵建設,攻克了襯砌結構防水關鍵,用以建成第一條黃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鐵試驗段,他還解決了噴發(fā)沼氣流沙等世界罕見難題。他被人們尊稱為“上海地鐵之父”。昨天早上8時28分,劉建航老人走了,但是上海地鐵將永遠記著他。
實現“豆腐里打洞”
1951年,劉建航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0年初,蘇聯專家團向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研究委員會建議,上海應該修建地下鐵道,并做深埋(即地鐵深埋在地面60米以下)規(guī)劃。但是,當時在權衡和分析上海的地質條件、技術要求、施工技術、造價比較等方面的利弊之后,上海還是放棄了深埋方案,開始探索更適合上海條件的有效技術方案。
1960年,劉建航到上海市隧道局在浦東建立的塘橋試驗基地參與盾構隧道試驗研究,主要負責研究盾構法隧道襯砌結構和防水課題。他和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起,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埋頭在塘橋的實驗場一干就是好幾年。
1963年,他們在浦東塘橋的農田里做了直徑4.2米的盾構,推了100多米的隧道,取得了4.2米盾構法隧道實驗的成功。進而又將其成功應用于總長1332米的市區(qū)地鐵試驗隧道和黃浦江越江隧道建設,開拓出一條在飽和軟弱土層的盾構法隧道中采用單層拼裝式鋼筋混凝土襯砌的新路,開創(chuàng)了世界先例,圓滿完成了被外國專家稱為“在豆腐里打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時刻帶著“放大鏡”
在關鍵性施工中,劉建航對安全高度關注,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到現場。
曾與劉建航共事20多年的金嘉模回憶道:有一次,已經半夜了,但他執(zhí)意要到現場,匆忙之中襪子都來不及穿就塞在褲子口袋中。而在地道中十分熱,投入工作的他竟然將襪子當成手絹在擦汗。
上海隧道股份總工程師朱雁飛回憶道:在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不管大家怎么勸說,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劉院士堅決不肯撤離現場。他說:“你們都是能獨當一面的頂梁柱了,我不是不放心你們。但是我要和你們一起面對。”
事實上,“把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也是劉建航十分看重的。劉建航一直督促自己的學生們,要時刻帶著“放大鏡”,隨時看、隨時測,善于捕捉施工中哪怕是最細微處的安全隱患,以便立刻跟進、立時改進,確保工程安全。劉建航每破解一個難題、克服一道險關,都會寫下詳盡的檔案,裝入牛皮紙袋中。
金嘉模告訴記者,正是有了這樣的積累,通過潛心鉆研,劉建航帶領他的弟子對“地下工程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進行研究,通過后臺軟件分析對施工過程中細小數據的變化,一旦達到某一數值,就會分不同等級進行預警,提醒現場施工人員注意,從而將安全隱患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
放手輔佐下一代
劉建航遺憾地說,自己的年紀太大了,上海正式興建第一條地鐵隧道時,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如果能再年輕10歲,可以再為上海地鐵做多少事啊!”令他欣慰的是,一大批富有才華的年輕人迅速成長。身為同濟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劉建航先后培養(yǎng)了9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碩士。這些年來,他的學生很多已成為地鐵工程建設中獨當一面的領軍人物。
劉建航多次將政府頒發(fā)的獎金和自己的積蓄捐給組織。1996年設立的“劉建航青年成才獎”,至今已有53位青年獲得獎勵;今年4月25日,他個人出資25萬元并牽頭設立的專門基金——“劉建航院士獎勵基金”首度頒獎,5名中青年專家獲獎。
“求真務實、艱毅攻堅、銳意創(chuàng)新,勇做開拓軌道交通和隧道事業(yè)先鋒。”在劉建航弟子為他舉辦的80歲生日慶典上,劉建航欣然提筆,寫下了如此寄語。這也是劉建航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