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米、195米、196米……“基建狂魔”中國的造橋技術不斷刷新鋼管混凝土格構空心墩橋墩高度的紀錄。
196米,正是四川涼山州金陽縣金陽河三峽連心橋6號主墩的高度,比此前連續(xù)鋼構“世界第一高墩”雅西高速臘八斤大橋最高墩高13.5米,被扛旗世界紀錄收錄機構收錄為“世界上最高的鋼管混凝土格構空心橋墩”,被眾多媒體稱之為“世界第一高墩”。
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金陽河三峽連心橋主體已經完工。修建這座橋的項目總工程師何銳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橋已進入到了景觀設計和施工階段。順利的話,今年這座橋將正式通車。
一座大橋橫跨金陽縣城的新老城區(qū)
現(xiàn)場探訪
世界上最高的鋼管混凝土格構空心橋墩
從縣城向東出發(fā),驅車沿著山路一路下行,在距離河谷將近200米的地方,只見一座嶄新的大橋橫跨峽谷,將金陽縣城的東西連為一體。
在大橋的不遠處,是全長13公里、垂直高差800米,28個回頭彎形成“之”字構成的通村天路“28道拐”。這“28道拐”像鐫刻在青山的傷痕,也像纏繞在山體上的絲帶。
順著橋面往下看,幾根灰色立柱像擎天柱一樣,插進峽谷的“心臟”,穩(wěn)穩(wěn)地托舉起距離金陽河200多米高之外的橋梁。這座橋,一共有8個橋墩,最高的橋墩6號墩196米。
196米。如果按每層樓3米折算,這座橋最高的橋墩相當于65層樓的房子那么高。
這座橋,刷新了世界上鋼管混凝土格構空心橋墩的高度,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鋼管混凝土格構空心橋墩”,并被總部在英國的扛旗世界紀錄收錄機構收錄。
該橋的工程施工項目部位于約最高橋墩高度五分之一處的板房里。出門,就能望見飛天而架的橋。
對于這座橋,裝在何銳心中的,更多的是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
在項目部的會議室里,張貼著中國公路建設行業(yè)協(xié)會頒發(fā)的科學進步獎二等獎證書、一系列省級工法和企業(yè)級證書,以及實用新型專利的彩色復印件。
正如他們在一本內部宣傳資料中寫的那樣:“這里擺放的,不是勛章,是汗水營造的勝利的光芒!這里沉淀的,不是榮譽,是激情灌注的五彩夢想!”
運輸神器:自爬式多功能提升系統(tǒng)
總投資3.39億元
17節(jié)鋼管往上重拼成196米
據(jù)了解,這座大橋起于城東繞城公路,止于縣城對岸木臘溝,與國道G356線改建公路和規(guī)劃的金陽新區(qū)城市道路相連接,屬原S208線金陽縣城至通陽大橋段公路改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據(jù)金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白只曲介紹,大橋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援助和金陽縣政府自籌建設,四川省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設計,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代建,四川蜀道集團所屬四川路橋承建,總投資3.39億元。數(shù)據(jù)顯示,橋面高出河床約238米,橋身全長757.5米,橋梁主跨跨徑200米,設計速度40公里/小時。
封面新聞記者戴上安全帽,分別站在橋面和橋墩處觀察這座“世界第一高墩”。
站在橋面上,往下望去,它像一把利劍,直直插入峽谷的深處。站在一個合適的點位上,正好可見八根灰色的橋墩齊刷刷地站立著,它們看上去孔武有力,穩(wěn)穩(wěn)托住架在空中的橋身。而站在峽谷深處仰望,那196米的橋墩,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筆直向上,飛天而去。
196米的高度,是怎么生長上去的?
據(jù)何銳介紹,這些橋墩由四根196米長的空心鋼管構成框架,每根空心鋼管的重量高達20噸。為了更好地受力,還往空心鋼管里澆鑄了標號為C80的混凝土。他透露,沒有196米長的鋼管,他們就用了17節(jié)鋼管(每節(jié)12米)往上重,拼結成出196米的橋墩。
研發(fā)出運輸“神器”
40米的塔吊可以將東西吊到196米高
要把這么重的鋼管不斷抬升到196米是這一巨大的工程難題。為此,何銳和他的小伙伴們發(fā)明了自爬式多功能提升系統(tǒng)。有了這個系統(tǒng),僅用自制的提升系統(tǒng)和40米高的塔吊,就能將東西運輸?shù)?96米高甚至更高的地方。
為了攻克這個技術,他和技術小伙伴冥思苦想了整整一年,無數(shù)次,他們都走進了死胡同,有過多次放棄的念頭。最終,他想到了用千斤頂作為動力、鋼絞線作為爬升的牽引作為他的爬升系統(tǒng),以及架體系統(tǒng)作為主要的吊裝系統(tǒng)(可吊裝40噸左右的重物),加上把40米塔吊(可吊裝小于5噸左右的重物)安裝在其系統(tǒng)內,通過一個系統(tǒng)整合了多個功能,研制出了自爬式多功能提升系統(tǒng)。
由于這是一個全新的設備,大型加工廠也沒有加工經驗,拒絕為他們生產。無奈之下,他們找到了一家小工廠,才將其從圖紙變?yōu)樵O備。這個系統(tǒng)的成功使用,為這個項目節(jié)約了將近千萬的成本。
還記得那是2018年某天的一個下午,頂著烈日,他們計劃啟動自爬式多功能提升系統(tǒng),欲把重達40噸的2根鋼管運輸?shù)?0多米高的空中。
為了這個系統(tǒng),大家備戰(zhàn)了一年多,專家也論證了好幾次。成敗,在此一舉。盡管他認為有七成把握,但何銳的手心還是汨汨冒起了汗。他擔心吊不起來,還擔心吊在中途掉下去。如果失敗,意味著400多萬的設備作廢,也意味著他們一年多的努力白費功夫,更恐怖的是要延緩工期和增大工程的成本。
好在,10多分鐘過去了,系統(tǒng)成功地將40噸重的鋼管吊裝成功。
他們的成功經驗,引來了好多項目前來學習,還有一些塔吊公司也前來取經。
臨別時,何銳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個項目結束后,他又將轉戰(zhàn)新的項目,接受新的挑戰(zhàn)。